固体物理 - 第六章:金属的电子气体模型
赵纪军、蒋雪、陈仲佳等
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
目录
- 自由电子模型概述
- 一维自由电子能级与费米-狄拉克分布
- 三维自由电子气
- 费米能级相关物性
- 自由电子气的热容
- 电导率与欧姆定律
- 热导率
- 磁场中的电子运动与霍尔效应
- 本章总结
自由电子模型概述
基本概念
- 模型核心:价电子脱离原子成为自由传导电子,离子镶嵌在电子海中
- 适用金属:碱金属(Li, Na, K等)最符合,电子密度 n∼1022 cm−3
- 历史发展:
- 经典德鲁德模型(1900):成功解释欧姆定律,但热容预测失败
- 量子索末菲模型(1927):引入费米-狄拉克分布,解决热容问题
成功原因
- 周期性晶格透明性:
- 平均自由程可达 108 原子间距(>1 cm)
- 室温典型值:Cu ≈ 40 nm,Au ≈ 35 nm
- 泡利不相容原理:抑制电子间散射
表:典型金属室温平均自由程
金属 |
平均自由程 (nm) |
电子密度 (10²² cm⁻³) |
Cu |
40 |
8.47 |
Ag |
57 |
5.86 |
Au |
35 |
5.90 |
Na |
34 |
2.65 |
一维自由电子能级与费米-狄拉克分布
一维无限深势阱
- 波函数与能级:
ψn(x)=L2sin(Lnπx),En=2meL2ℏ2π2n2
- 费米能级:N电子系统基态(T=0 K)最高占据能级
nF=2N,EF=2meL2ℏ2π2(2N)2
费米-狄拉克分布
图:费米-狄拉克分布随温度变化示意图
三维自由电子气
行波解与周期边界条件
- 波函数:ψk(r)=V1eik⋅r
- 允许波矢:k=L2π(nx,ny,nz), ni∈Z
- 能量:Ek=2meℏ2k2
费米球与态密度
图:k空间费米球示意图(T=0 K基态)
维度效应
维度 |
态密度 D(E) |
特征 |
1D |
∝E−1/2 |
范霍夫奇点 |
2D |
常数 |
阶梯状分布 |
3D |
∝E1/2 |
抛物线分布 |
费米能级相关物性
功函数与热电子发射
- 功函数 ϕ:T=0 K时电子从EF到真空能级所需能量
ϕ=Evac−EF
- 理查森-杜什曼方程(热电子发射电流):
J=AT2e−ϕ/kBT,A=h34πmekB2e
接触电势
图:金属接触电势形成示意图
自由电子气的热容
量子理论推导
- 能量增量:
ΔU=∫0∞ED(E)f(E,T)dE−∫0EFED(E)dE
- 电子热容:
Cel=2π2EFkB2TD(EF)=γT
其中 γ=3π2kB2ND(EF) 为索末菲系数
金属总热容
CV=γT+βT3
- γT:电子贡献(低温主导)
- βT3:声子贡献(德拜模型)
图:金属低温热容的C/T vs T2图示
电导率与欧姆定律
德鲁德模型
电阻率来源
ρ=ρphonon+ρdefect
- 马西森定则:ρ(T)=ρ0+aT5(低温)
图:铜电阻率随温度变化曲线
热导率
电子热导率
κel=31CelvFΛ=3meπ2nkB2Tτ
- vF:费米速度
- Λ:平均自由程
维德曼-弗兰兹定律
\frac{\kappa}{\sigma T} = L = \frac{\pi^2}{3} \left(\frac{k_B}{e}\right)^2 \approx 2.44 \times 10^{-8} \, \text{W·Ω/K}^2
洛伦兹数 L 与材料无关
磁场中的电子运动与霍尔效应
运动方程
medtdv=−e(E+v×B)−τmev
- 回旋频率:ωc=meeB
霍尔效应
图:霍尔效应测量几何示意图
本章总结
核心公式
物理量 |
表达式 |
费米波矢 |
kF=(3π2n)1/3 |
费米能 |
EF=2meℏ2(3π2n)2/3 |
电子热容 |
Cel=γT |
电导率 |
σ=neμ |
霍尔系数 |
RH=ne1 |
自由电子模型局限性
- 无法解释二价金属(Zn, Cd)的正霍尔系数
- 中间温度区维德曼-弗兰兹定律失效
- 过渡金属热容偏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