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uclear_05
Nuclear Fission and Fusion (核裂变与核聚变) Discovery of Nuclear Fission (核裂变的发现) 1938年:Otto Hahn 和 Fritz Strassmann(化学家)与 Lise Meitner 和 Otto Frisch(物理学家)共同发现核裂变 1934年:Enrico Fermi 首次观测到该现象(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) 关键实验:用慢中子轰击铀产生钡元素,命名为"裂变"(fission)\ce{^{235}_{92}U + n -> ^{236}_{92}U -> ^{144}_{56}Ba + ^{89}_{36}Kr + 3n} 历史注记:Fermi 最初误判为超铀元素生成,Hahn 因裂变发现获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。 Nuclear Fission Process...
Nuclear_04
Nuclear Reaction (核反应) Artificial Nuclear Reactions (人工核反应) 历史示例 1919年:Rutherford实现首次人工核反应:α+714N→817O+p\alpha + {}^{14}_{7}\text{N} \rightarrow {}^{17}_{8}\text{O} + p α+714N→817O+p 1934年:Joliot-Curie夫妇观测到人工放射性(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):α+1327Al→1530P+n,1530P→1430Si+e++ν\alpha + {}^{27}_{13}\text{Al} \rightarrow {}^{30}_{15}\text{P} + n \quad , \quad {}^{30}_{15}\text{P} \rightarrow {}^{30}_{14}\text{Si} + e^{+} +...
Nuclear_03
Gamma Decay (伽马衰变) Fundamental Process (基本过程) 伽马衰变是一种电磁过程,原子核从激发态跃迁到更低能态时释放光子能量,但不改变质子数或中子数。 关键特征: 仅涉及光子发射(γ\gammaγ 射线) 原子核种类不变(AAA 和 ZZZ 不变) 衰变末态仅有两个物体:原子核与光子 示例:钴-60(Co)的伽马衰变 先经历β衰变:60Co→60Ni∗+e−+νˉe{}^{60}\text{Co} \rightarrow {}^{60}\text{Ni}^* + e^- + \bar{\nu}_e60Co→60Ni∗+e−+νˉe (60Ni∗{}^{60}\text{Ni}^*60Ni∗ 为激发态镍核) 激发态镍核通过伽马衰变退激: 60Ni∗→60Ni+γ{}^{60}\text{Ni}^* \rightarrow {}^{60}\text{Ni} + \gamma60Ni∗→60Ni+γ (释放1.17 MeV和1.33 MeV两个能级的γ光子) Energy Level Structure...
Nuclear_02
Nuclear Decay (核衰变) Radioactivity (放射性) Historical Discoveries (历史发现) 1895: Wilhelm Rontgen 发现 X-rays (X射线,1901年诺贝尔奖) 1896: Henri Becquerel, Pierre Curie 和 Marie Curie 发现铀的放射性 (1903年诺贝尔奖) 1897: Ernest Rutherford 识别 α-rays 和 β-rays (α射线与β射线,1908年诺贝尔奖) 1898-99: Marie Curie 发现钋(Polonium)和镭(Radium) (1911年诺贝尔奖) 1900: γ-ray (γ射线)的观测 1909: Ernest Rutherford 确立α射线是氦核,β射线是电子,γ射线是光子 Fundamental Process (基本过程) 放射性衰变(Radioactive decay)是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发射辐射(能量或粒子)以达到更稳定状态的过程。主要衰变类型包括: Alpha decay (α衰变) Beta...
Nuclear_01
基本概念与核性质 1. 原子的发现与模型演变 J.J.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(1897) J.J.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,证明原子可分离出带负电的电子。 提出原子模型: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空间(直径约10⁻¹⁰ m),电子嵌在其中,类似葡萄干布丁结构。 模型局限性:无法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中的大角度偏转现象。 卢瑟福金箔实验 (1908) 实验装置:放射性镭源发射α粒子束(He²⁺离子),经铅盒准直后轰击薄金箔,用荧光屏探测散射粒子。 实验结果: 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金箔 少数α粒子发生小角度偏转(<10°) 极少数α粒子(约1/8000)偏转角度 >90°,甚至反弹 理论与观测矛盾:葡萄干布丁模型预测α粒子最大偏转角 ≤0.01°,但实验观测到>90°偏转。 核式原子模型 卢瑟福基于实验提出: 原子中心存在带正电的原子核(直径约10⁻¹⁵ m),集中了绝大部分质量 电子绕核运动,原子大部分空间为空隙 核电荷量 ZeZ_eZe(ZZZ为原子序数) 散射截面公式:b=Ze24πϵ0Eαcot(θ2)b =...
solidphys-8
固体物理 - 第八章 目录 大量粒子的集体行为 周期晶格的后果 调控电子能带结构 超越单电子图像 超越完美晶体 大量粒子的集体行为 固体构成与准粒子 固体组成:固体=晶格离子+价电子=声子气体+电子气体\text{固体} = \text{晶格离子} + \text{价电子} = \text{声子气体} + \text{电子气体} 固体=晶格离子+价电子=声子气体+电子气体 声子气体: 含 NNN 原子的晶体 → 3N3N3N 个耦合量子谐振子 玻色-爱因斯坦统计:E=∑ℏωi(ni+12)E = \sum \hbar\omega_i \left( n_i + \frac{1}{2} \right)E=∑ℏωi(ni+21) 决定热容等热学性质 电子气体: 费米-狄拉克统计:f(E)=1e(E−EF)/kBT+1f(E) = \frac{1}{e^{(E-E_F)/k_BT} +...
solidphys-7
固体物理 - 第七章:能带论 目录 能带论基础与核心问题 布洛赫定理与基本假设 近自由电子模型 Kronig-Penney模型 紧束缚模型 布里渊区与费米面 电子动力学与准粒子 固体分类与半导体 本章总结 能带论基础与核心问题 自由电子模型的局限 未解决问题: 正霍尔系数的起源(如Zn, Cd等金属) 金属传导电子与原子价电子的关联性 固体电阻率跨越32个数量级的根本原因(10−1010^{-10}10−10至102210^{22}1022 Ω·cm) 核心疑问: 为何相同电子浓度下,金属/半导体/绝缘体的电导率差异巨大? 电子响应外电场的微观机制是什么? 能带形成的基本图像 原子聚集效应: 孤立原子能级 →聚集\xrightarrow{\text{聚集}}聚集 能带分裂Eatom→E(k)E_{\text{atom}} \rightarrow...
solidphys-6
固体物理 - 第六章:金属的电子气体模型 赵纪军、蒋雪、陈仲佳等 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 目录 自由电子模型概述 一维自由电子能级与费米-狄拉克分布 三维自由电子气 费米能级相关物性 自由电子气的热容 电导率与欧姆定律 热导率 磁场中的电子运动与霍尔效应 本章总结 自由电子模型概述 基本概念 模型核心:价电子脱离原子成为自由传导电子,离子镶嵌在电子海中 适用金属:碱金属(Li, Na, K等)最符合,电子密度 n∼1022n \sim 10^{22}n∼1022 cm−3^{-3}−3 历史发展: 经典德鲁德模型(1900):成功解释欧姆定律,但热容预测失败 量子索末菲模型(1927):引入费米-狄拉克分布,解决热容问题 成功原因 周期性晶格透明性: 平均自由程可达 10810^8108 原子间距(>1 cm) 室温典型值:Cu ≈ 40 nm,Au ≈ 35 nm 泡利不相容原理:抑制电子间散射 表:典型金属室温平均自由程 金属 平均自由程 (nm) 电子密度 (10²²...
solidphys-4
固体物理 - 第四章:倒易晶格与X射线衍射 赵纪军、蒋雪、陈仲佳等 华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院 目录 倒易晶格与布里渊区 晶面与密勒指数 晶体的X射线衍射 干涉、衍射与布拉格定律 劳厄条件 结构因子与原子散射因子 本章总结 倒易晶格与布里渊区 倒易晶格定义 物理意义:描述晶格周期性的傅里叶空间表示 数学定义: 给定正晶格初基矢量 a1,a2,a3\mathbf{a}_1, \mathbf{a}_2, \mathbf{a}_3a1,a2,a3,倒易晶格初基矢量为:b1=2πa2×a3a1⋅(a2×a3),b2=2πa3×a1a1⋅(a2×a3),b3=2πa1×a2a1⋅(a2×a3)\mathbf{b}_1 = 2\pi\frac{\mathbf{a}_2 \times \mathbf{a}_3}{\mathbf{a}_1 \cdot (\mathbf{a}_2 \times \mathbf{a}_3)}, \quad \mathbf{b}_2 = 2\pi\frac{\mathbf{a}_3 \times \mathbf{a}_1}{\mathbf{a}_1...